您的位置:首页 > 刑法 > 犯罪类型 >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行为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行为分析

无忧找律师 作者:然肥寄2021-10-25 21:35:58 青少年犯罪 146人浏览

知乎干货文章推荐:

[1]刘建辉,董莎莎,管西婷.心理结构模型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103-106+114.

[2]廖建伟.犯罪心理学在火灾调查工作中的应用[J].武警学院学报,2020,36(12):54-58.

[3]靳晓峰.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以TPI教学模式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0,32(06):130-135.

[4]孙曈.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20(34):167-168.

[5]张伟,苏伟民.解读犯罪心理学叙事下的人物内心世界——以小说《隐身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20,39(11):81-85.

[6]蔡蓓.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2020(28):119-120.

[7]李静茹.目的论指导下的犯罪心理学文本的翻译[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

[8]吴颢,谭慧.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法制博览,2020(02):232-233.

[9]秦文月.美剧《犯罪心理》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10]万明东.职务犯罪案件参与人心理分析[D].山东大学,2019.

[11]王田甜.以危险心结理论对吴谢宇弑母案的犯罪心理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1):42-43.

[12]肖静.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影响与控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9.

[13]陈星辰.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文本翻译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14]李艺佳.新世纪以来内地犯罪题材电影心理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9.

[15]熊英杰.“替代性满足”与当下犯罪类题材电影的观影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16]詹利.凉山州心理专家介入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实证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

[17]郅睿,高思源,王丹.国内同性恋犯罪心理学研究污名化倾向及其原因[J].心理月刊,2019,14(03):3-4.

[18].第二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学分会学术会议暨监管系统循证矫治实务培训班在京圆满召开[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8,24(06):308.

[19]云祥.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9):129-131.

[20]潘文秀.老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1]黄晗.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犯罪心理学研究——评《犯罪心理学》[J].新闻爱好者,2018(07):102.

[22].第二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学分会学术会议暨循证戒治实务培训班[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8,24(04):182.

[23]许涛鹏.职务犯罪心理的实案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18.

[24]张凯琳.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8.

[25]贾亚超.论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8.

[26]叶君惠,赵雷.《犯罪心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63-265.

[27]汤兴锐.《犯罪心理学导论》(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28]王远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机制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8.

[29]杨瑞琪.变态人格故意杀人的犯罪心理分析及侦防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8.

[30]王雅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3):9.

[31]王雅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3):11.

[32]蔡竟.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心理因素分析及其干预[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3]张海超,信淑玥,高雅.“辱母杀人案”的犯罪心理学机制成因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7(31):230-231.

[34]袁小姗.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改进--以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法制博览,2017(17):285-286.

[35]任佳宁.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罪孽》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7.

[36]房纯.犯罪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关系:自尊和心理弹性的多重中介作用[D].江苏师范大学,2017.

[37]吕晓丹.暴力犯罪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相关心理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

[38]岑紫琳.基于关联理论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制约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39]何翔任.集群犯罪的无意识心理成因及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40]石莹.美剧《犯罪心理》叙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41]杨瑞,韩晓华,李立,聂胜洁,甘建骏.案例式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197-198.

[42]杨帅毅.未成年人弑亲案件犯罪心理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7.

[43]朱双双.论《白夜行》中的犯罪心理学[D].武汉理工大学,2017.

[44]汤芙蓉.留守儿童犯罪高发的社会心理原因及预防对策[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28(06):65-69.

[45]宋业臻.增强基层公务员廉政教育实效性方法研究——基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6(45):195-197.

[46]李莹.案例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法制博览,2016(31):236.

[47]张丽.基于犯罪案例的犯罪心理学教育策略探究——评《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11.

[48]吴宁.生命教育视野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设计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109-111.

[49]孟铂林.大数据时代人们所受危险的指数评级的变更——基于犯罪心理学视角的浅析[J].法制博览,2016(26):9-12.

[50]李文静,王全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原因及对策分析——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08):121-123.

[51]杨瑞,刘小永,李立,韩晓华,甘建骏.《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库建立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85-186.

[52]郭运鸿.电信诈骗犯罪的心理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6(19):70-71.

[53]康钊.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19(03):115-118.

[54]王哲,倪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林森浩恶性投毒行为的犯罪心理学解读[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3):72-78.

[55]李文文.个案工作介入犯罪青少年心理调适研究[D].辽宁大学,2016.

[56]刘美兰.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与防治[D].辽宁大学,2016.

[57]宋聚生,姜雪.基于防灾、犯罪预防及心理安全角度的国内外安全城市设计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4):39-44+60.

[58]高红光,朱荣艳.犯罪心理学视角的周克华犯罪案例分析与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6(10):72-73.

[59]周凌.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法商研究,2016,33(02):65-74.

[60]丁华.符号学视域下《犯罪心理》意识形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1]于峰.关于90后犯罪群体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D].山东大学,2016.

[62]蔡斌,钱益瑞.人性的救赎——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解读《另一个世界》[J].外国语文,2016,32(01):19-23.

[63]孙浚淞,马皑.论犯罪心理学视角下恐怖犯罪的成因[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27(04):55-62.

[64]刘奕琳.浅谈犯罪心理学[J].法制博览,2015(31):55-56.

[65]段水莲,皮华英.基于“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0):59-61+65.

[66]曲歌.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法制博览,2015(29):297.

[67]段水莲,皮华英.积极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27(05):123-128.

[68]李娜杰,张慧超.贪腐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与讨论[J].法制博览,2015(28):233.

[69]陈和华.“犯罪心理”的心理学解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05):35-44.

[70]房兴路.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

[71]谢瑜.心理应激“微反应”辅助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72]段水莲,皮华英.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犯罪心理学》微课设计与思考——以犯罪动机分析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4):43-46.

[73].2015年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循证戒治与循证矫正高级培训班圆满召开[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21(04):184.

[74]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武汉干部学院学报,2015,29(02):65-67.

[75]谢涛.犯罪行为的发生既必然又偶然——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J].法制博览,2015(17):4-6.

[76]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146-147.

[77]马超.仇恨犯罪心理成因探究[D].吉林大学,2015.

[78]丁沫元.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美国罪案剧《犯罪心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79]郭彦巧.犯罪报道中的心理阐释研究[D].河北大学,2015.

[80]吴楠.《犯罪心理探源》翻译实践报告[D].辽宁大学,2015.

[81]陈云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

[82]王红娟.犯罪心理测试中气质类型与皮肤电反应差异的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5.

[83]余涛.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84]刘远.从心理体系模型看犯罪心理学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5(01):72-77.

[85]李欣.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6]延艳娜,张晶.心理评估技术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科技视界,2014(33):18+8.

[87]段水莲.《犯罪心理学》课堂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的探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06):110-112.

[88]胡天宏.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6):138-141.

[89]李欣.基于挫折—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11):76-80.

[90]徐加毅.职务犯罪心理成因及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91]王丽芳,杨建中,杨智斌,左丽春,郝艳红,曹云,徐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人员的社会心理因素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09):713-717.

[92]李婕,马皑.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9):32-35.

[93]李婕,马皑.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上)[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8):30-32.

[94]彭慰慰.浅议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4):150-152.

[95]康杰,丁勇.突出特色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3):102-104.

[96]胡江.犯罪心理学教学之改革与创新[J].大学教育,2014(13):115-117.

[97]顾梦桃.试论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06):145.

[98]吾晗.《犯罪心理侧写师—顶尖调查员带你深入犯罪心理》第一章翻译及翻译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4.

[99]晨曦.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叙事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100]许芷浩.严景耀与中国现代犯罪心理学[J].兰台世界,2014(13):114-115.

[101]张海芳,张秀娟.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04):353-355.

[102]沈雪平.浅析盗窃行为——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11):70-71.

[103]周佳,雷湘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犯罪心理学”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75-177+185.

[104]王梦琦.犯罪心理痕迹实证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4.

[105]甘莉.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4.

[106]樊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侦查中的运用[D].甘肃政法学院,2014.

[107]段水莲.犯罪心理学课堂“启发—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02):101-103.

[108]董萌萌.讯问会话在美剧《犯罪心理》中的权力及话轮转换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4.

[109]贺飞.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10]郑丁贤.基于犯罪心理学视觉下的足球流氓行为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01):23-26.

[111]李玫瑾.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01):29-36.

[112]陈闻高.犯罪心理画像论[J].犯罪研究,2013(06):2-15+22.

[113]郭斯羽.试论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J].赤子(中旬),2013(11):6.

[114]李玫瑾.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为什么犯罪?[J].人民,2013(20):38-41.

[115]赵志福.诱惑侦查的法律规制之初探——基于刑法因果关系与犯罪心理学原理考察[J].唐山学院学报,2013,26(05):22-24.

[116]欧阳艳文.新时期犯罪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3(14):177-178.

[117]周洁.宽严有度做慈父——访中国人民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J].人民,2013(11):28-29.

[118]麦碧霞.论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D].广州大学,2013.

[119]王春梅.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恐怖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预防[J].犯罪研究,2013(02):66-71.

[120]杨静妍.受家暴女性“恶逆变”犯罪之心理分析与防范策略[D].华东政法大学,2013.

[121]欧阳永菲.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女性被害案件中的应用[D].甘肃政法学院,2013.

[122]岳婷婷.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技术的本土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123]刘明.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犯罪心理学角度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25(02):35-38.

[124]蔺拓.论心理画像技术在网络犯罪侦查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3.

[125]王萄.刑罚心理效应视角下的犯罪防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126]鹿琴.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解读《麦克白》[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1):11-13.

[127]曲哲.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2(35):165-166.

[128]邵晓顺.职务犯罪人服刑心理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0(04):16-21.

[129]冯静生,郑健民.从犯罪心理学谈前移案件防控[J].现代金融,2012(12):36-38.

[130]张静.《犯罪现场调查:执法指南》和《犯罪心理和法医技术》节译报告[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31]杨锦璈,鹏.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24(06):73-79.

[132]冯静生,郑健民.从犯罪心理学谈前移金融案件防控[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06):23-26.

[133]王梅霞.高职院校犯罪心理学教学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05):67-70.

[134]姜娟.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押沙龙,押沙龙!》[D].青岛大学,2012.

[135]马春玲.犯罪心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38-39.

[136]冯静生,郑健民.从犯罪心理学谈前移案件防控[J].贵州农村金融,2012(10):32-36.

[137]胡雪.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D].吉林大学,2012.

[138]曲景乐.患高血压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间焦虑心理对血压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2.

[139]冯静生,郑健民.从犯罪心理学谈前移案件防控[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09):60-63.

[140]赵桂芬,毕惜茜,翟金鹏,毛欣娟.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4):50-57.

[141]赵微,郝冬婕.毒品犯罪的社会诱因与心理动因分析[J].学术交流,2012(06):44-47.

[142]周茂成.未成年人抢劫犯罪的心理研究[D].海南大学,2012.

[143]刘永春,刘卫刚.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森林,2012(02):22-25.

[144]朱军生.法网“心网”——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中的分析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12):15-16.

[145]项传军.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视角与防控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75-178.

[146]高翔.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2.

[147]尤晓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情绪问题及实案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

[148]范乘余.犯罪侦查心理痕迹模型构建的基础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149]刘建清.犯罪心理学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0(01):110-112.

[150]胡婷婷.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D].山东大学,2012.

[151]社区矫正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课题组,陈霄,邱佩钰.不同犯罪类型社区服刑人员316例心理差异调查分析[J].交通医学,2012,26(01):46-50.

[152]董士昙.个体极端暴力犯罪及其心理问题剖析——以校园暴力袭童案为主要分析样本[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23(06):83-92.

[153]李瑞生.犯罪与心理——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04):11-16.

[154]彭琨.试论犯罪心理学在侦查缉捕中的作用[J].才智,2011(30):8.

[155]王丹.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心理矫治[D].吉林大学,2011.

[156]彭琨.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根源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290.

[157]吴珊.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25):246.

[158]李嘉.土地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犯罪研究,2011(04):69-73.

[159]陆时莉.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1(07):277-278.

[160]马晓磊.媒介文化与犯罪心理疏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161]马慧,徐静英.青少年犯罪的物质与心理原因——基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1(05):91-96.

[162]黄梅艳.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马案”再探——兼法律、教育及社会制度的改革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5):131.

[163]傅颖.暴力犯罪行为与MAOA基因VNTR多态性、环境、心理特征的关联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164]董少俊.犯罪心理画像应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65]周洁.人性化执法理念当先行——专访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J].人民,2011(07):16-18.

[166]武晓勇.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1.

[167]陈蔚然.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其矫治研究[D].华侨大学,2011.

[168]彭清燕.校园无差别杀人案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40-43.

[169]柴瑞.侦查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170]李璞,张迪.从家庭因素看农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6(01):139-140.

[171]赵亮亮.转型期女性犯罪心理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72]邓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73]栾畅.校园惨案中报复社会案件犯罪人犯罪心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74]彭新波.未成年罪犯家庭功能、自我意识、犯罪心理结构的现状调查及其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75]姚峰.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与心理矫治对策——以一起未成年犯罪案件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1):12-14.

[176]兰剑彬.论犯罪心理测试原理及其在刑事领域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1.

[177]李想.新型毒品滥用与反社会人格——一个犯罪心理学的透视[J].犯罪研究,2010(05):51-59.

[178]江华.论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心理控制方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0.

[179]彭清燕.校园无差别杀人案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5):28-30.

[180]王鑫强,李海春,庞小佳.男性重复犯罪罪犯的心理韧性及相关特征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03):54-57.

[181]唐琳,赵曦荣.家庭功能缺失是原因之一——访中国人民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J].人民,2010(11):16-18.

[182]李晓临.第二代农民工违法犯罪的心理探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03):34-38.

[183]单鸣嵩.中亚恐怖犯罪研究[D].新疆大学,2010.

[184]陈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心理矫治[D].郑州大学,2010.

[185]李慧敏.试以西方犯罪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恐怖[J].商业文化,2010(04):23-24.

[186]黄国强.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56-160.

[187]刘静.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5-7.

[188]李小丹.受贿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应讯心理及审讯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9]孙红日.腐败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心理预防[D].复旦大学,2010.

[190]王莉莉.论异常心理向犯罪心理转化的控制[D].吉林大学,2010.

[191]刘慧娟.职务犯罪侦查讯问心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192]宋胜尊,章恩友,高畅.诱思探究法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8(01):125-128.

[193]庞晓华,石龙虎.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13-15.

[194]蒲莹.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

[195]王勇鹏.培养五种能力突出实战特色——对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犯罪心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1):144-146+152.

[196]范刚.再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心理活动规律与编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1):150-153.

[197]江琴,郑星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01):57-60.

[198]安彬,张妍.大学生恋爱诱发犯罪的心理剖析[J].科技信息,2010(05):501.

[199]范刚.从连破六起疑难命案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价值与应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01):131-134.

[200]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正中的应用——基于犯罪心理的人格诱因[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55-60.

[201]张妍,安彬.从大学生犯罪心理探寻大学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03):174-175.

[202]邱国樑.犯罪心理学的跨学科视野[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7(04):24-27.

[203]彭伟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204]戎双双.犯罪心理测试的价值定位与程序规制[D].燕山大学,2010.

[205]熊宗鹏.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9(32):365-368.

[206]苏哲.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24(05):90.

[207]杨威.对犯罪动机概念的质疑——关于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09(05):104-106.

[208]谢旻荻.基于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民转刑案件防控战略[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23(04):5-9.

[209]胡江.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分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23(04):15-22.

[210]张燕青.论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从《沉默的证人》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9(19):386.

[211]陈和华.犯罪:环境诱因与人格缺陷的结合——杨佳案件心理分析[J].犯罪研究,2009(02):28-34.

[212]姜丽钧,杨亚清.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分析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源[J].胜利油田学报,2009,22(02):71-72.

[213].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科学运用[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01):58-61.

[214]张伟亚.犯罪心理的成因及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J].法制与社会,2009(05):342-343.

[215]范刚.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1):145-148.

[216]杨华.合肥市管教所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8.

[217]李晖,罗大华.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再探[J].心理科学,2008,31(06):1446-1449.

[218]杨荷泉,季文静.青少年犯罪心理与不当家庭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06):128-131.

[219]景璐石,徐科,冯军,蒋宪君,孟婕.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11):1309-1310.

[220]杨威.关于犯罪心理学狭文与广义问题的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08(06):83-85.

[221]王英.警察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

[222]范刚.再论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05):132-136.

[223]付盛.浅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科学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8(27):18-19+22.

[224]王圆圆.论犯罪心理矫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03):47-49.

[225]张供超.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D].山东大学,2008.

[226]马洁,朱传芳,刘秀萍,王文娟,李伟.天津市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04):358-360.

[227]丛梅.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心理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52-157.

[228]赵小琪,吴冰.犯罪心理学视野下的台港新武侠小说[J].华文文学,2008(03):30-36.

[229]周保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犯罪研究,2008(03):69-71.

[230]金泽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以赵承熙、马加爵等大学生杀人案件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3):19-23.

[231]陈慧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32]吕娜.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J].河北法学,2008(04):153-158.

[233]胡子龙.论侦查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

[234]王栋梁.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

[235]郭衍.共同犯罪特别自首制度的改进——以非合作博弈论和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02):65-70.

[236]肖辉馨.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发生机制初探[D].山东大学,2008.

[237]姚诚.论犯罪心理学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09):166-167.

[238]刘建清.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范畴及其方法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01):30-35.

[239]孙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原因及防控[J].法制与社会,2008(05):87+105.

[240]伊一.法官走出囹圄律师辩护中犯罪心理学的应用[J].中国律师,2008(02):47-49.

[241]欧阳艳文.网络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犯罪——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25-27.

[242]周璐,周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探析会计职务犯罪[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11-15.

[243]郑友军.心理模块理论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意义[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7-10+34.

[244]孙秋杰.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06):48-52.

[245]杨宝宏.农民工犯罪问题——社会心理失衡与犯罪[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04):114-115.

[246]郑莉芳.犯罪与刑罚的心理对抗——兼谈刑罚配置的改革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114-117.

[247]王敬轩.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48]张轶.从社会环境因素对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谈职务犯罪的预防[D].华东政法学院,2007.

[249]刘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09):799-800.

[250]玄新,宋金叶,董景芝,张小霞,付有志,刘宁.皮肤电反应在犯罪心理生理检测中的价值[J].广州市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32-35.

[251]吴宁.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J].理论与改革,2007(05):139-140.

[252]王泉,卜艳艳.刑罚效力发挥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09):269-270.

[253]朱喜娣.当代犯罪青少年的不良社会心理成因及预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54]李玫瑾.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

[255]王桂华,吴绍琪.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6):108+110.

[256]徐凝.要重视犯罪被害人的心理救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3):161-163.

[257]胡俊文.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7(06):151-153.

[258]刘丹.欲望与犯罪[D].国际关系学院,2007.

[259]王彬.成年男性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相关心理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60]李玫瑾.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J].学刊(浙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0-15.

[261]吕宝庆.犯罪嫌疑人虚假供述的心理原因及其讯问策略[J].上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61-63+67.

[262]邢雷雷.犯罪心理画像及其本土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63]周晖,邢书亭,任永富.犯罪心理痕迹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48-50.

[264]张文安.以刑去刑:商鞅学派的预防犯罪心理学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04):81-83.

[265]贺劲松.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D].吉林大学,2007.

[266]袁晶.个体犯罪心理中的无意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267]张远.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

[268]彭迪.我国女性故意犯罪心理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69]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70]宋伟卫,李可书.法律经济学视角的犯罪心理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02):66-69.

[271]梅传强,孙晶.犯罪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01):117-120.

[272]秦珊珊.试论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73]郭瑞龙,康杰,邢锦宏.犯罪心理画像历史发展评析[J].河北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04):53-56.

[274]蹇璐亦.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犯罪现场分析法与行为证据分析法之比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4):38-41.

[275]傅文虎.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6.

[276]刘雯.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68-72.

[277]于永波,黄强,董继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技术在现场勘查中的应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6(05):36-38.

[278]刘洪广.犯罪事件相关脑电位检测技术与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01-105.

[279]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21-23.

[280]许永勤,陈天本.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88-92.

[281]王迎春,扶斌.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探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03):6-8.

[282]郑莉芳.刑法观、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兼论犯罪心理学与刑事科学体系的一致性[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124-127.

[283]李玫瑾.“犯罪心理”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31-137.

[284]许永勤,陈天本.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学刊.浙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55-60.

[285]陆时莉.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04):20-22+8.

[286]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专科学校学报,2006(04):56-58.

[287]何为民,罗大华,马皑.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运用量化方法引起的理论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06(04):6-11.

[288]宋晓明.谈“犯罪心理学”教学体系创新[J].教育,2006(06):47-50.

[289]王筝.网络瘾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2):34-36.

[290]范刚.刑事一体化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6(03):120-124.

[291]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研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2):21-25.

[292]周军.犯罪心理测试(测谎)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

[293]张海芳.男性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294]冯亚君.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J].武汉干部学院学报,2006(01):54-57.

[295]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01):94-97.

[296]丁建军.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166-168.

[297]刘柏纯,罗大华.论犯罪心理学的科学基础[J].河北法学,2005(12):114-117.

[298]拜荣静.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心理结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06):181-184.

[299]庄东哲.对犯罪心理画像几点模糊认识的辨析[J].江西专科学校学报,2005(06):51-54.

[300]陈江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法律研究[J].求索,2005(11):60-63.

[301]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05-115.

[302]张红薇.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87-88.

[303]栗克元,吴国胜,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武汉干部学院学报,2005(03):592-597.

[304]梅传强,李学刚.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防范措施[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05):25-29+18.

[305]曹国辉.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与防治:以犯罪心理为视角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06]张永海.关于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05(05):86-89.

[307]刘帆,周文斌.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利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04):84-87.

[308]王莹.挽救迷途的“羔羊”——青少年犯罪心理解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7):120-123.

[309]苏玲,宋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与早期教育及其心理因素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04):27-29.

[310]张秋凌,邹泓,王英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7):51-53.

[311]刘宗粤,邱业伟.马加爵犯罪心理结构解析——兼议在大学生思想工作中引进宣泄理论和目标引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6):47-49.

[312]陈云林,孙力斌.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J].刑事技术,2005(03):6-12.

[313]刘淑萍,李洁,雷良忻.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的心理特征与防范[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128-129.

[314]张鸿,武伯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案应用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02):71-74.

[315]郑谊英.大学生犯罪心理透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89-91.

[316]付有志.解码犯罪心理画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36-141.

[317]刘盈江.聋人刑事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5):65-68.

[318]陈建梅.暴力犯罪的5-HT及病理心理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

[319]孙莉.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矫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20]张小虎.犯罪过失心理结构要素探究[J].法学评论,2005(02):42-53.

[321]樊颖.青少年犯罪心理探讨[D].四川大学,2005.

[322]张晓宾.论犯罪心理测试与刑事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5.

[323]赖勇龙.女性犯罪个体心理因素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

[324]剡根会.多媒体技术与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模式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112-114.

[325]刘文欣.透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8-20.

[326]谢华,罗嗣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5(08):122-123.

[327]郑友军.犯罪心理学研究危机解读[J].政法学刊,2005(01):35-37.

[328]刘建清.论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J].政法学刊,2005(01):38-40.

[329]王海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J].政法学刊,2005(01):41-43.

[330]林崇德.一本有学术包容价值的心理学专著——读罗大华、何为民著《犯罪心理学》[J].政法学刊,2005(01):44.

[331]李玫瑾.刍议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J].学刊.浙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31-34.

[332]冯丽.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62-63.

[333]丁平,王锐.院校犯罪心理学教学改革刍议[J].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74-76.

[334]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学测试技术应用理论[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卷),2005(01):53-56.

[335]莫小春.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探因及防范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81-83.

[336]刘建清,唐冬秀.西方现代犯罪心理学思想评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4(06):52-54.

[337]黄立.“激情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改善途径[J].求索,2004(12):169-171.

[338]栗克元,吴国胜,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6):14-24.

[339]栗克元,吴国胜,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4):47-52.

[340]王艳.应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学生厌学、犯罪等不良行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0):63.

[341]罗大华.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心理学[J].政法学刊,2004(05):11-13.

[342]邱国梁.刑事一体化与犯罪心理学的发展[J].政法学刊,2004(05):14-16.

[343]陈亚胜.荀况犯罪心理学思想初探[J].零陵学院学报,2004(10):4-6.

[344]范刚.重视犯罪心理分析、深化犯罪心理学研究与教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04):86-89.

[345]李玫瑾.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3):110-115.

[346]刘杰.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03):43-47.

[347]黄肃杨,周晖.网络犯罪及其心理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2004(03):95-99.

[348]何珊君.罪犯的本性、犯罪潜能及其社区矫正——从人的本性、犯罪心理学视角谈罪犯社区矫正[J].江西社会科学,2004(05):33-37.

[349]张旭辉.外来人口的犯罪心理及其防治措施[J].南都学坛,2004(03):84-89.

[350]陈清刚,刘金凤,李永志.犯罪嫌疑人人格特征及心理防御机制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2):42-43.

[351]卞丽鑫.论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D].吉林大学,2004.

[352]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

[353]彭清燕.职务犯罪心理研究[J].河北法学,2004(03):142-145.

[354]罗大华,何为民.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4(01):114-121.

[355]刘杰.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简述及其本土化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01):174-180.

[356]刘建清.三大心理学流派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J].政法学刊,2004(01):66-69.

[357].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犯罪心理学理论与教学专题研讨会纪要[J].政法学刊,2004(01):112-113.

[358]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J].河北法学,2004(01):16-20.

[359]常青山,苏剑君.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90-93.

[360]于光远.论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把握[J].教育,2004(01):47-50.

[361]丁珊,张秋霞.儿童犯的犯罪心理分析及防治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55-58.

[362]万红燕.刍议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心理治疗[J].求实,2003(11):56-58.

[363]罗大华,何为民.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03(06):1-7.

[364]马忠臣.足球裁判员受贿行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体育科研,2003(05):22-24.

[365]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前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71-73.

[366]张保平.关于恐怖犯罪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初步研究[J].犯罪研究,2003(05):53-58.

[367]任克勤,刘柏纯.论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刑事法学之关联[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3-7.

[368]吕萌,董晓薇.试论犯罪心理学在警察盘查中的运用[J].政法学刊,2003(04):58-60.

[369]郝唯茂.论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04):65-67.

[370]李旭春,陈瑞英.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31-33.

[371]彭科莲.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教育,2003(06):36-38.

[372]龙腾.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初探次道德[J].湖湘论坛,2003(03):57-58.

[373]朱显有.刑事诉讼“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证据价值考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3.

[374]唐彦.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

[375]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3.

[376]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J].现代法学,2003(02):72-77.

[377]丁文俊.建构犯罪心理痕迹检验学的思考[J].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38-41.

[378]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2):141-143.

[379]李慧民.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04):116-117.

[380]何伋,陈景清,谢传革.劳教人员的心理状况及其犯罪的相关性对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01):35-36.

[381]黄国强.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94-95.

[382]赵立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83]杨廷文,袁梅.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103-104.

[384]范刚.论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06):101-105.

[385]许智慧.由犯罪心理学看《麦克白》人物发展的真实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56-60.

[386]李慧民,王莉,王黎.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04):311-312.

[387]廖志敏.刑场上的国家、民众与犯罪人——一种关系犯罪心理学分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17-22.

[388]张雪筠.心理疏离与民工犯罪——城市化进程中民工犯罪的心理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2(06):55-58.

[389]明秀峰.多媒体教学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02(11):46-48.

[390]李慧民,王黎.犯罪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5):105-106.

[391]杜跃东.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防治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26-27.

[392]杨晓梅,田丽敏.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J].大连大学学报,2002(03):88-91.

[393]倪晓峰,杨持光,张宇华,肖龙江,施峥.应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测试”内容[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03):88-90.

[394]何翠芳.浅析犯罪心理痕迹的形成原因及运用[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79-81.

[395]林云鹏,王晞.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调查[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01):24-26.

[396]李玫瑾,屈明.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56-59.

[397]赵桂芬,郝宏奎.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J].研究,2002(01):29-34.

[398]倪晓峰.“三陪女”被害现象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学刊(浙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24-26.

[399]邵雅利,张晓玲.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心理成因[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06):41-43.

[400]傅晓海.也谈犯罪心理痕迹[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06):40-43+92.

[401]赵美玉.社会转型期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犯罪原因的对比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06):472-473.

[402]吕萌.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33-36.

[403]许宏伟,赵可欣.试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与公正性[J].大学学报,2001(04):121-126.

[404]于洋.《犯罪心理学》复习指导[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03):67-68.

[405]周勇.贪污受贿犯罪心理学分析及对策[J].广州市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43-46.

[406]高锋.20世纪90年代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盘点[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1-3.

[407]杨旭垠.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01):34-36.

[408]黄小贵.关于犯罪心理学两个问题的探讨[J].广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27-29.

[409]周朝英.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心理治疗[J].江苏专科学校学报,2000(06):41-47.

[410]高锋.中国当代犯罪心理学的辉煌与困顿[J].政法学刊,2000(03):46-48.

[411]胡赤怡,杨彤,吴哨兵.违法犯罪人员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05):531-533.

[412]吴锋.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0(09):44.

[413]张兴武.犯罪心理痕迹及其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J].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3):52-53.

[414]何贵初.论激情犯罪心理[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27-29.

[415]景钊.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与犯罪心理浅析[J].大学学报,2000(01):30-31.

[416]史海青.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J].大学学报,2000(01):69-71.

[417]邱格屏.当代女性犯罪心理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0(01):24-26.

[418]朱营周.犯罪心理学应加强对受害人心理的研究[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6):36-37.

[419]邱国梁.改革开放20年的我国犯罪心理学[J].山东专科学校学报,1999(05):10-13.

[420]钟华,涂端午.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J].云梦学刊,1999(03):10-13.

[421]李贤华.合理宣泄减少犯罪──两位加拿大犯罪心理学家的观点[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9(02):60-61.

[422]吴宗宪.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05):30-33.

[423]魏月霞.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62-64.

[424]康杰,于义池.浅析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03):21-22.

[425]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应用概览[J].大学学报,1998(02):102-105.

[426]高锋.中国当代犯罪心理学的辉煌与困境[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01):26-27.

[427]李普涛.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心理学浅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50-52.

[428]刘建清.论女性犯罪及其心理特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03):17-20.

[429]邱国梁.市场经济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38-41.

[430]季元.追踪罪恶──借助犯罪心理学破案(下)[J].人民,1997(02):43-46.

[431]季元.追踪罪恶──借助犯罪心理学破案(中)[J].人民,1997(01):46-48+20.

[432]季元.追踪罪恶──借助犯罪心理学破案[J].人民,1996(23):42-45.

[433]王林松.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转变[J].山东法学,1996(02):56.

[434]高士艺.关于我国新时期犯罪心理学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的探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1995(04):30-31.

[435]王林松.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转变[J].山东丛刊,1995(04):52-54.

[436]靳东祥.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思考[J].城市研究,1995(02):43-48.

[437]张素馨,郑培兵,孔祥荣,董守祥,张善印,李晶,张春之,潘红娜,王道桥.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01):25-27+56.

[438]董石竹.论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J].政法论丛,1995(01):15-16+39.

[439]潘振云.一案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河南学刊,1994(S1):58-59.

[440]葛晓奇,李江明.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因素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4(05):21-23.

[441]聂庆柏.中专《犯罪心理学》教材修订之浅见[J].教育,1994(03):36-37.

[442]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再思考[J].心理科学,1994(03):177-180.

[443]高汉声.本世纪20─40年代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简介[J].心理学动态,1994(02):1-6.

[444]王宇卉.60例犯罪青少年心理卫生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3):120.

[445]张素馨,杨育林,孔祥荣,曾晓立,赵佳芝,李晶.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3):121-122.

[446]陈雁谷.试谈魏征的犯罪心理学思想[J].零陵师专学报,1993(01):31-35.

[447]朱永新,艾永明.宋代理学家的犯罪心理学思想研究[J].心理学报,1993(01):83-87.

[448]吴宗宪.论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J].政法论坛,1992(03):58-62+68.

[449]罗大华.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下)[J].政法论坛,1992(02):49-51+48.

[450]罗大华.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上)[J].政法论坛,1992(01):43-49.

[451]艾永明,朱永新.《管子》中的犯罪心理学思想探析[J].管子学刊,1990(04):24-28.

[452]张振声.班图拉犯罪心理学思想述评[J].世界经济与论坛,1990(10):26-29+6.

[453]朱永新,艾永明.《折狱龟鉴》的犯罪心理学思想[J].心理科学通讯,1990(03):8-11+66.

[454]艾永明,朱永新.董仲舒的犯罪心理学思想研究[J].心理学探新,1989(04):55-59.

[455]邵道生,吴宗宪.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J].心理学动态,1989(02):56-61.

[456]陈绍彬.谈谈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观点[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47-50.

[457]陆青.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的课题[J].国外法学,1988(05):61-64.

[458]朱永新,艾永明.玄学家的犯罪心理学思想[J].心理科学通讯,1988(03):38-42+51.

[459]艾永明,朱永新.《淮南子》中的犯罪心理学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1988(03):48-52.

[460]艾永明,朱永新.法家的犯罪心理学思想研究[J].心理学探新,1988(01):39-44.

[461]武伯钦.试论犯罪心理学中若干概念的科学性[J].心理学动态,1987(04):25-31.

[462]艾永明,朱永新.殷周时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初探[J].心理学报,1987(04):343-350.

[463]艾永明,朱永新.荀子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蠡测[J].心理科学通讯,1987(04):20-23+19+67.

[464]李龙,刘学军.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J].法学,1987(06):54.

[465]高汉声.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心理学动态,1987(01):53-58.

[466].司法部将举办第十期全国法律专业《犯罪心理学》师资进修班[J].河北法学,1986(03):49.

[467]聂世茂.论良心感、羞耻感和自尊感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地位[J].政法论坛,1985(04):9-13.

[468]李玫瑾.犯罪心理学简介[J].大学学报,1985(02):58-60.

[469]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刍议[J].法学研究,1984(04):41-45.

[470]邵道生.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J].青年研究,1983(10):42-45.

[471]方强.关于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刍议[J].法学杂志,1981(06):12-16.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明提示:法律条款可能随时更新,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做为法律依据。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未成年人15岁偷盗怎么处理?15岁偷盗属于什么案件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 14周岁以下的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未满14周岁犯罪谁承担

    本案中,蔡某犯下了严重的杀人罪,但是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七条还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 如何处理我国12岁儿童盗窃? 12岁少年盗窃如何处理

    根据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不承担刑事责任,可以责令其父母或者监护人管教;十四岁以下不满十六岁的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我国法律规定超过12周岁犯罪

    北青网2020-12-2708:18:32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将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时有发生,触目惊心。而根据修改前的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孩子犯罪后因未到刑事责任年龄免于刑罚,多年后居然再度犯案,且手法更加残暴……民之所呼,法之所向。十三届全国

  • 什么原因导致人们犯罪

    至今,有大量有关我们大脑奖励机制的数据可更具体地解释沉迷于色情如何改造我们的大脑。我们现在知道,男人沉迷于色情可以使他们在短期内提振多巴胺,作为一种奖励传输到他们的大脑,使之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可以提振心情,让他们一般感觉良好。这种神经回路和其他让人上瘾的刺激物如赌博或可卡因

  • 惩罚孩子的100种方法

    孩子不懂事,生活中难免犯错。这时候当家长的应该怎么教育呢?只会拿藤条、衣架打骂?不不不,即使是惩罚孩子,我们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今天,小果君给大家整理了“惩罚孩子的10个科学方法”,一起学习下吧~案例:与同伴吵架、抢

  • 新法律14岁犯法承担刑事责任

    10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提请审议,以下重点内容值得关注:01.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12至14岁故意杀人等犯罪或将负刑责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

  • 未成年犯罪处理流程

    2020年8月25日,湖南省祁东县人民法院对王某等人强奸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王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被告人丁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被告人邹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 惩罚孩子的方法

    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有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

  • 14周岁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也即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只对自己实施的这八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得突破这一界限。具体规定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CopyRight?2021 51zlaw.com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权所有无忧找律师网
   京ICP备19043850号